在我國能源發展綠色轉型的過程中,天然氣是最為重要和現實的選擇,能夠與可再生能源形成良性互補。國家發展改革委2017年印發 《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的意見》,提出逐步將天然氣培育成我國現代清潔能源體系的主體能源之一。今年,在推動天然氣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我國非常規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價值逐步凸顯。
以頁巖氣為例。當前我國頁巖氣開發捷報頻傳,2017年涪陵頁巖氣田產氣60.04億立方米,“涪陵大型海相頁巖氣田高效勘探開發”項目更是榮獲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隨著頁巖氣戰略地位的提升,能源生產國無疑將在勘探開發領域展開激烈角逐。
“從上世紀90年代,我國便開始實施有關頁巖氣的基礎理論研究,目前已經實現頁巖氣的商業化生產,但是開發成本仍然比較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郭焦鋒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應將降本理念始終貫穿于頁巖氣開發中。
在郭焦鋒看來,技術創新是降本增效之關鍵,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挖掘潛力,構建頁巖氣開發高水平技術應用體系。“第一,甜點預測技術。我國頁巖氣地 下礦藏情況比較復雜,而國內‘地球物理勘探成像技術’還不成熟,相較于國外差距較大。個別民營企業在這方面有所研究,但沒有實現大規模推廣應用。第二,工廠式作業,即在一個平臺上布多口井。該模式可以實現高度集約化生產,縮短作業周期,******限度地利用基礎設施。在這方面,我國目前的技術水平為8口井,美國則為20口井,這相當于美國建設1個平臺,而我國則要建設2.5個平臺,相應的地面、地下設施也要重復搭建,無形中提高了建井成本。第三,隨鉆測井技術,即通過數據遙測系統將測量結果實時送到地面進行處理,中石油渤海鉆探公司正致力于此項研究。”他列舉道。
郭焦鋒分析稱,如果上述三項技術得到組合式突破,可以預見,頁巖氣開發成本將大幅下降,經濟性得到提升,進而實現高質量發展。
除頁巖氣的不俗成績外,2017年我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圓滿收官,備受矚目。對此,郭焦鋒認為:“天然氣水合物開采實現了技術裝備突破,提振人心。確立天然氣水合物為新礦種有利于促進其勘查開采科技創新,同時有助于勘探開發統一管理。但要實現商業化開采,還任重道遠。” 接下來該如何部署,以進一步推動我國天然氣水合物的勘探開發?圍繞技術創新,郭焦鋒給出了三點建議。“首先在勘探方面,正如頁巖氣找甜點一樣,怎樣依靠精準的甜點預測技術,找出產量最高、經濟性最好的區塊值得深入研究。其次,在開采方面,要配套相應的鉆井平臺技術。
比如在海上直接設立一個鉆井平臺,可以在海上把氣直接處理好,通過管道輸送到陸上,而非只是在陸上加工,這就要求具備很高的加工處理技術。鑒于海上風浪較大等因素,加工過程中規避安全事故的難度也大幅提升。當然,開采的同時還要兼顧環境保護。由于天然氣水合物埋藏的深淺不一,開采后會不會造成海底地質災害及對深海生物群落的影響等均要考慮在內。第三,在陸上我們有礦井回填技術,那么作業空間切換到海上,天然氣水合物被開采后,會對當地生態造成什么樣的影響?相應的海洋生態修復技術的研發也要跟進。”“當然,目前只是邁出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這套技術體系的攻關、突破、成熟還需經歷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還要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相統一,以契合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郭焦鋒強調。來源:中國電力報